2018中关村共话全球化创新与高质量发展

时间:2018-11-12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作者:张伟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来了;享誉全球的中外科学院院士来了;中外知名创业家、企业家来了……11月2-3日,他们齐聚北京,参加2018年中关村论坛,在中关村这块最具创新底蕴的热土上,共话全球化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世界的中关村,在这一时刻,汇聚了全球的目光,让人热血沸腾。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以色列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著名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很早就到达会场,因“创新”二字,他们三三两两、熟稔地在会前聊得火热。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与外国嘉宾热聊的身影,不时成为摄影师捕捉的目标。

  而会场的火爆程度更是超乎预料。除了座无虚席,会场空隙处还站满参会者。清华科技园创始人梅萌说,他参加过大大小小的会议无数,却从来没有看到过像这么“拥挤”的会场,连过道中都是见缝插针,“此情此景,让人感动”。

  创新企业家分论坛主持人清华大学教授汪诚文透露,因参会者热情太高,上午的主会场实在是容纳不了太多人,主办方只好临时将在下午备用的五个分会场的场地腾出来,让参会者在此观看主会场的现场直播。下午的创新企业家分论坛会场,由于参会者众多,连过道都站满了听众。其他分论坛会场也是一座难求。有与会者表示,对于第二天举行的闭幕论坛,“即使饿着肚子也要赶早抵达会场,以占据天时地利之便”。

  大咖纵论全球化创新

  “今年的论坛主题是‘全球化创新与高质量发展’。在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的情况下,这是一个具有时代性的重要话题。”北京市副市长殷勇开门见山地表示,“今天的中关村已经成为世界知名的创新名片。”

  这里,科教创新资源丰富,聚集了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为代表的众多高等院校;这里,创新生态不断优化,风险投资高度活跃,科技创业蓬勃发展,平均每天诞生科技型企业90多家,科技企业总数超过2.2万家;这里,不断涌现重大的创新成果: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芯片、无人驾驶、高清和液晶显示技术等领域走在国内乃至国际前列。以联想、百度、小米、京东、紫光、新东方、寒武纪、今日头条等为代表的科技企业快速发展,中关村正一步步从中国的硅谷成长为世界的中关村。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当今世界的潮流和共同话题。”殷勇表示,北京和中关村要实现高质量引领发展,必须不断加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力度,必须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方位加强国际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积极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提高科技创新领域对外开放的水平。”

  当前,全社会关注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的氛围日益浓厚,对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化。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默提出内生增长理论,把科技创新融入现代经济增长的框架,认为投资、资本、知识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

  “世界近代发展表明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决定因素,成为国家之间竞争博弈的核心力量。历史上世界经济中心几度转移,其中有一个清晰的脉络,就是科技创新一直是支撑经济中心地位的强大力量,领先科技和尖端人才流向哪里,发展的制高点和竞争力就转向哪里。”科技部党组成员夏鸣九说。

  科学无国境,创新无止境。创新全球化是大势所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以全球视野谋划创新,充分利用全球化的创新网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融入全球创新体系,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探索中国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化道路,建立了以中关村为代表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张志宏表示,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年,也是中关村设立30年。30年来,中关村始终站在改革开放前列,已经成为中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一个符号,成为中国创新精神的一种象征,成为全球最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之一。

  而随着全球化创新,全球科技合作越来越深入,并成为世界科技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全球化时代,我们要问这样一些问题,在鼓励创新的时候有哪些工作重点?眼前最重要和未来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50年之后,科技会发展到什么程度?”英国皇家工程学院院士、恩智浦半导体公司董事长、英国拉夫堡大学委员会主席、前英国电信首席执行官彼得·邦菲爵士先是抛出一系列问题来进行探讨,“这个问题无人能回答。因为不能回答,我们才如此兴奋,英国、荷兰、中国和其他国家,我们的企业之间,科学家、工程师和创新人士之间进行合作的机会巨大,这样才能做好准备,回答上述重大问题,共同打造50年后的科技实践。”

  在他看来,推动创新时一定要有商业文化和相应风格。因为“想法一样的人走到一起,更容易有创新的火花,2+2大于4。”另外,还要推动跨行业、跨部门的合作,比如把人工智能跟机器、汽车连接起来,中国、英国和其他国家一起联合起来,就可以迎来下一个爆炸性时代产生的无限可能。必须保护创新,确保创新成果惠及所有人。

  前以色列首席科学家兼首席创新和技术顾问、以色列风投公司Emerge合伙人阿维·哈森举例说,以色列的经验是通过PPP来推动创新。那么,如何推动创新?他认为有三点需要重视。第一点,要有好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涉及方方面面,不只是道路、桥梁,谈到创新的基础设施就是人才、风投资本、国际合作。第二点,必须帮助所有业内人士规制风险,尤其是政府应该承担创新相关大部分的风险。第三点,要有敬重创业精神,创业者应该成为人们眼中的英雄。第四点是合作,“因为没有合作就没有科学,没有合作就没有创新。”

  作为国际科技园区领域的资深专家,国际科技园及创新区域协会 (IASP)总干事路易斯·米格尔·桑斯·伊莱斯重点谈起世界各地的科技园区国际化因素的重要性。他强调,对于科技园区而言,科技产业园的发展除了有不同目标,还有不同层级的职责所在。因此,“科技产业园是产业界和学术界的一个必要纽带,它也是促进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增长的重要工具。它能够为高端人员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也会促进全球科技研发的多元化。”

  探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高速增长,当前中国经济正面临关键选择,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增长遇到的问题在表现上是增速问题,在实质上是结构问题;在表现上是需求问题,在实质上是供给问题;在表现上是产业问题,在实质上是能力问题。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鲜明特征和必然选择,科技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成长空间、关键着力点和主要支撑体系,关于这一点,已经在全社会形成广泛共识。

  为此,2018年中关村论坛专门设置了“中国科技园区30年与面向未来的创新城市”的议题,邀请国内外科技精英共同参与,汇聚各方力量和智慧,探讨未来城市创新发展的方向,研判科技园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下的挑战与机遇,交流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建设与思想,进一步推进全球创新合作,为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贡献智慧和力量。事实上,这一议题也将论坛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在高质量发展阶段,以中关村为代表的国家高新区要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导,继续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强化国家使命,从大到强,加速实现领跑,以创新驱动为第一动力,以高质量发展为战略目标,重点营造世界一流的生态,培育世界一流的企业,发展世界一流的产业,建设世界一流的园区。”夏铭九认为,要重点在四方面下功夫:一是要坚持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和市场导向作用。二是要坚持推进产业高端化,不断提升企业产品和服务竞争力。三是要坚持高效率发展,不断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切实提高创新转化效率。四是国家高新区要成为所在城市的创新增长极。

  “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以中关村为代表的国家高新区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找到新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实现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持续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弘扬企业家精神,推动构建大中小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服务机构等多方融通,协同发展的创业创新新格局,开启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发展的新征程。”张志宏表示,为此,首先要以扩大改革开放开辟发展新空间。其次要以加强基础研究,增强发展后劲。第三,要以构建创新生态,激发发展活力。

  “科技园区发展呈现出了科技回归都市,产城深度融合,国际化要素充分聚集,注重宜居宜业的新特点,这些都对中关村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作为长期在北京科技领域工作并与中关村发展密切关联的亲历者之一,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闫傲霜认为,面向未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活跃期,中国正在大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北京正在全力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在这种机遇下,中关村将会在三大方面有更大作为。

  比如,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中关村要按照北京市发展高新产业的要求,研究把握全球科技创新的前沿趋势,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强新兴产业前瞻布局,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要努力发展形成2-3个具有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支撑引领北京乃至全国的产业迈向全球产业链中高端。

  比如,形成更具吸引力的营商环境。下一步中关村要以提高服务企业能力和水平为核心,以法制化、国际化、便利化为导向,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加快智慧政务的建设,努力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高地,特别是要充分运用中关村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优势,加强服务企业,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让广大创新创业者切实感受到服务的高效与公平。

  比如,开创更高水平的国际化发展格局,围绕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目标,中关村要强化国际视野,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深化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与国际其他创新区域构建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积极鼓励中关村企业建立海外研发中心,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加强国际创新要素聚集,继续吸引全球优秀跨国公司在中关村设立研发总部,推动国际顶尖创新创业服务机构和世界知名孵化器落地北京,并积极为他们在北京的发展做好服务。

  世界的中关村日日新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的活跃期,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大量涌现,创新活动的网络化、全球化特征更加突出,北京进入到加快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减量发展是鲜明特征、创新发展是唯一出路、高质量发展是根本要求。”中关村管委会主任翟立新表示,中关村作为中国科技创新的引领性区域,作为北京建设科创中心的主要载体,必须紧紧抓住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的大势,顺应世界产业格局深度调整和中国产业与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的强烈需求,释放科技创新和人才的巨大潜力,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参与国际创新合作,以更大力度的改革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以更高水平的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

  面向未来,翟立新提出下一步要做的几项工作:中关村的发展愿景是到2022年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到2035年建成世界一流的科技创新中心,到2050年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为此,中关村制定了中关村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5年行动计划,在改革先行先试、技术创新攻关、创业服务升级、高精尖产业培育、人才培育集聚、科技金融创新、协同发展促进、改革开放提升等方面做出8个具体的行动任务安排。

  中关村将强化高质量的制度供给,充分发挥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的作用,进一步加大科技人员成果转化的激励,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进一步促进金融资本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进一步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进一步扶持新经济加快发展,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政策链、资金链有效贯通,科技、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改革更加协同,取得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形成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

  中关村将加大高质量的科技供给,按照北京发展高精尖产业的总体部署,研究明确中关村重点发展的产业布局,加快攻克高端通用芯片、芯片设计工具、通用操作系统、基础核心材料、创新药物和高端医疗设备等关键核心技术,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支持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前沿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快建设一批新兴技术和学科交叉的研究平台,支持创新型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深度合作,建设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联合体,构建完整的产业发展生态。

  中关村将构建高质量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体系,支持高校院所建立市场化、专业化的技术转移机构,加快高价值专利转化应用,促进商业模式与技术创新紧密结合,建设一批专注于中试开发、技术集成和工艺优化等环节的硬科技孵化器,进一步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促进大企业建设开放创新平台,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中关村将形成高质量的开放创新格局,吸引国际各类优秀人才,建设国际人才社区,提供优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吸引常青藤联盟高校、国际知名创新企业在中关村建设创新创业机构,制定吸引外资风投机构的政策,支持耐心资本在中关村发展。支持中关村企业国际化拓展,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或者生产基地,进一步提升中关村海外联络处的功能作用,在现有美国、日本、英国、德国、加拿大、芬兰、澳大利亚、以色列、南非等国家设立10个中关村海外联络处的基础上,今后要在更多国家进行布局和拓展。

  面向未来,中关村打造全球创新高地要怎么做?业界人士的看法更为微观。在全球化智库董事长、国务院参事王辉耀看来,未来的城市创新需要大量人才,尤其需要大量国际人才来到中国实施创新。中关村是国际大都市的核心区和国际人才的聚集区。从国内来看,中关村国际人才的数量与质量和其他区域相比独占鳌头,具有很大优势。从国际上看,中关村的就业人口和新增就业人口的数量已高于硅谷,显示出相当大的竞争力。 “下一步要打造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 王辉耀建议说,推行此举的目的在于科学引导全球化人才流动。

  “过去30年,中关村允许各种各样有才能的人在这里尽情施展和发挥,才有了李彦宏、雷军等这一样批创业者和企业家。”优客工场创始人毛大庆表示,接下来,中关村应进一步弘扬包容的态度,对待新的创新创业者,并建议中关村要从一个概念性的地域变成一个具有平台性思维的空间,“中关村应该是一个超级IP,应该成为一个推动创新的超级IP。”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创新创业大赛微信公众号